他的逻辑并非指责王莽得位不正,
而是指出,当初王莽接受汉朝的禅让是符合天命的,
但现在新朝治理不善,新的天命已经昭示刘氏将再次受命。
因此,新朝应该将政权再次禅让给刘氏。
郅恽的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关于政权更替的经典义理:
当天下治理不善时,应将政权禅让给他人。
如果不禅让,那就是窃取皇位。
这里的“窃取”并非指篡位,而是指私自占有公有的皇位。
因为皇位是神器,归上天所有,即公有,
人无法篡夺天意,只能私自占有。
因此,虽然郅恽认为汉家应该再次受命,
但他的心态与李焉那种“人心思汉”的情感截然不同。
他并非出于对汉朝的怀念或忠诚,
而是基于政权和平转移的原则向王莽提出建议。
王莽得知后勃然大怒,因为这从根本上动摇了新朝政权的法理基础。
郅恽被立即关入监狱,并被有司以最严重的大逆罪论处。
然而,面对郅恽的直言不讳,王莽却陷入了犹豫。
治狱的官吏或许无法理解其中的深意,但王莽却心知肚明。
郅恽的指摘不仅契合经义,更有着天象作为有力的支撑,这使得王莽难以轻易驳斥。
在他心中,更希望郅恽能收回那些尖锐的言论,这远比简单地将其处决来得重要。
于是,王莽不惜降低身份,派遣黄门近侍悄然前往狱中,与郅恽进行秘密的谈判。
王莽提出的条件很简单:
只要郅恽自称是在精神恍惚的状态下胡言乱语,他便可赦免其大逆不道的罪名。
然而,郅恽听后却瞪大眼睛,愤怒地斥责道:
“我所言皆出自天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真理。
你竟要我装作疯子,难道疯子能说出这般圣言吗?”
王莽见状,无奈之余只得将郅恽继续关押。
他陷入了两难境地:
若不杀郅恽,似乎显得自己心生畏惧。
而若杀了他,又似乎是在掩盖自己的心虚。
不久之后,王莽宣布大赦天下,借此机会将郅恽从狱中释放。
重获自由的郅恽立刻与同郡的好友逃往南方的苍梧郡,隐姓埋名地躲藏了起来。
多年以后,当刘秀登上皇位,郅恽将成为他既敬重又忌惮的臣子。
而随着“刘氏当复兴”的谶语在民间迅速流传,王莽的军事力量也接连遭受重创……
另一边,在接连取得辉煌胜利后,绿林军却陷入了一个见识上的误区。
尽管他们尚未掌控任何一个重要郡治,这群起义的勇士却急于宣告自己政权的诞生。
幸运的是,在这错误的决策中,他们走对了一步
那就是选择新皇帝的方向依然是明智的。
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个皇帝必须来自刘家。
既然他们的目标是复兴汉室,那么皇位继承人必然要是刘氏的后裔。
然而,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这位后裔并非是人气高涨的刘縯。
新市军和平林军,这两支以军纪松散著称的部队,
一直对刘縯的严明军纪和威严形象心存忌惮。
他们认为刘縯锋芒太露,难以驾驭。
在刘縯仅凭借数千兵力便自居领袖的背景下,他们更加担忧,
一旦刘縯名正言顺地登上皇位,他们可能会被彻底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