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的豪杰与下江军的王常虽然倾向于支持刘縯,
但此时南阳豪杰在起义军中的力量尚显薄弱,影响力有限。
而下江军内部,也并非王常一人能够左右全局。
在这样的局势下,绿林军的高层最终从军队中寻得了另一位刘氏后裔——刘玄。
他是刘縯的族弟,因在本地难以立足而投奔了平林军。
与刘縯相比,刘玄既无他的傲骨,也缺乏他的威望。
再加上他投奔绿林兵的时间早于刘縯兄弟,
与绿林兵诸多首领关系应更亲密、彼此更信任。
同时在能力和实力上都存在明显的短板。
让绿林军的大佬们觉得更易于控制。
加之他拥有南阳刘家的血统,与南阳的豪门望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使得他成为了一个理想的皇位候选人。
于是,绿林军在私下里达成了共识,决定拥立刘玄为帝。
这一切,刘縯却毫不知情。
他从未料到,这个重大的决策会在他缺席的情况下被做出。
当他还在宛城前线奋战时,突然接到了绿林大佬们的召回命令,要求他返回商议要事。
刘縯匆匆赶回,却发现自己已被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谈判桌上,绿林军的首领们直接宣布了要拥立刘玄为帝的计划,并要求他立即表明态度。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刘縯缺乏准备。
但他很快便提出了一个颇具说服力的建议:
“先消灭王莽的势力,再降服赤眉军,之后再考虑称帝的事宜。”
他解释道,
“如今起义刚刚兴起,若过早称帝,可能会引发赤眉军等其他势力的效仿,
导致政权分立、力量分散。
此外,现在地处于王莽势力的近在咫尺之处,
过早暴露野心只会成为众矢之的。
因此,当下应该暂时以王的身份发号施令,暂缓称帝的步伐。”
这一建议条理清晰,得到了南阳派将领们的广泛支持。
然而,最终的决定权并不掌握在有理者手中。
由于刘縯在参会时并未带领自己的部队,他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鸿门宴”中。
新市军的张卬在这场宴会上扮演了关键角色,
他拔剑击地、声色俱厉地表示:
“犹豫不决只会坏事!
今日的决议,不能有第二种声音!”
他态度强硬至极,仿佛谁敢反对就无法离开这里。
在这种压力下,刘縯不得不做出妥协。
公元23年二月初一,在淯水的沙坝之上,刘玄被正式拥立为更始皇帝。
绿林军的各大首领也随之获得了高官厚禄的封赏。
新市军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其首领王匡、王凤分别被封为定国上公和成国上公,朱鲔则担任了大司马。
平林军的首领陈牧被封为大司空。
刘縯虽然心有不甘,但也被安抚为大司徒,
其他将领则分别被封为九卿将军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