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章 大贤良师(1 / 2)重生:黄天当立,大汉赴死首页

张一凡与林婉在游历四方、施医布道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仅凭他们二人之力难以将太平道的光辉广泛播撒。于是,张一凡决定开始收徒,以传承太平道义,让更多的人投身于这一伟大的事业。

这一日,阳光洒落在一片宁静的山谷之中,张一凡与林婉精心搭建起一座简易却不失庄重的道坛。张一凡身着一袭素净道袍,神色肃穆地站于坛上,其身姿挺拔,目光坚定而深邃,仿若承载着世间的万千期许。他面向台下那一群前来求道的众人,声音洪亮且威严地宣告:“吾乃大贤良师,今立太平道于此,此道乃救民于倒悬、致世间于清平之大道。若有真心向道、愿为苍生谋福祉者,可上前受吾考验。”

一时间,台下众人皆被其不凡的气度所震慑,纷纷议论开来。不多时,八位各具独特气质与才能的人挺身而出,站到了张一凡面前。他们目光中闪烁着对太平盛世的憧憬与对张一凡的敬仰。

张一凡端详着眼前这八位求道者,依照太平道要义,为他们一一赐下名号。为首者,身形魁梧,气宇轩昂,眉宇间透着一股刚正不阿之气。张一凡凝视其片刻,赐名 “正乾”,此名寓意其在未来的传道之途中,必将秉持正道,如那巍峨高山,坚定不移,刚健有为,在面对世间的种种诱惑与邪恶时,始终坚守正义的壁垒,不屈不挠地为太平道的传播披荆斩棘。

第二位求道者,面容和蔼可亲,双眸之中似有潺潺溪流般的慈爱流淌不息。张一凡见状,心中一动,为其取名 “慈恩”。他期望这位弟子能以无尽的慈悲之心对待世间万物生灵,如春风化雨般,广施恩泽,让太平道所倡导的仁爱理念,如同种子一般,在每一个听闻者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使人们真切感受到太平道的温暖与善意。

第三位,身姿矫健灵活,行动犹如疾风闪电,举手投足间尽显敏捷之态。张一凡略加思索,赐名 “迅风”。此名象征着他在宣传太平道教义时,能够像那呼啸而过的狂风一般,迅速地席卷八荒六合,将太平道的声音传递至每一个偏僻的角落,让更多的人能够在第一时间知晓太平道的存在,感受到其带来的希望曙光。

第四位求道者,眉清目秀,眼神中透着一股深邃与睿智,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的奥秘。他站在那里,沉静自若,给人一种心思缜密、善于思考的印象。张一凡点头称赞,为其取名 “慧思”。他深知这位弟子将在太平道的发展进程中,肩负起深入探究太平道义理、为信徒答疑解惑的重任。他的智慧将如明灯一盏,照亮太平道前行的道路,使众人在面对复杂的教义和现实困境时,能够豁然开朗,坚定信仰。

第五位,身材高大壮硕,性格豪爽奔放,声如洪钟,每一言谈皆透露出仗义执言的豪迈气概。张一凡见其性情,当即赐名 “义豪”。他期望这位弟子在未来的日子里,能以侠义之心行走江湖,在面对世间的不公与邪恶势力时,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以果敢的侠义之举扞卫太平道的尊严与声誉,让太平道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正义的丰碑。

第六位求道者,生得唇红齿白,面容俊俏,一双眼睛灵动有神,且能言善辩,口才出众。张一凡微笑着为其取名 “辩机”。他深知在传播太平道的伟大事业中,口才与辩论能力的重要性。这位弟子将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与各方人士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以清晰的逻辑、雄辩的言辞向世人阐释太平道的精妙内涵与深远意义,说服更多的人摒弃疑虑,皈依太平道的怀抱。

第七位,身形略显消瘦,却给人一种沉稳内敛、坚如磐石的感觉。他站在那里,不慌不忙,眼神中透着一种超乎常人的耐心。张一凡心中暗自赞许,为其取名 “静笃”。他明白在太平道的组织与管理体系中,需要这样一位能够默默奉献、沉稳应对各种挑战与困难的人物。他将如那深海中的定海神针,在波涛汹涌的发展浪潮中,保持太平道的稳定与团结,确保各项事务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八位,气质儒雅,风度翩翩,最为独特的是他精通音律,仿佛能与天地间的自然之音相呼应。张一凡目光中流露出一丝期待,为其取名 “乐鸣”。他深知音乐具有动人心弦、跨越语言与阶层隔阂的神奇力量。这位弟子将运用他的音乐才华,谱写太平道的华章,让悠扬的旋律成为传播太平道教义的独特载体。在那美妙的音乐声中,人们将更容易敞开心扉,聆听太平道的故事,感受其蕴含的深刻哲理,从而被其吸引,投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