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律诗《周易视角下的袁氏纷争:夺冀州与决漳河的谋略与命运》:
(一)《袁氏纷争》
周易洞察世间机,袁氏相争乱战旗。
夺冀雄心谋略显,决河妙计运思奇。
风云变幻皆成幻,命运沉浮未有期。
史册留名传后世,兴衰荣辱不堪提。
(二)诠释:
诗的首联“周易洞察世间机,袁氏相争乱战旗”,点明了从周易的角度来审视袁氏纷争这一主题,展现出纷争的混乱局面。
颔联“夺冀雄心谋略显,决河妙计运思奇”,具体描述了袁氏在争夺冀州时所展现出的雄心和谋略,以及决漳河的奇妙计策。
颈联“风云变幻皆成幻,命运沉浮未有期”,表达了局势的风云变幻如同虚幻一般,袁氏的命运也难以预料,充满了不确定性。
尾联“史册留名传后世,兴衰荣辱不堪提”,指出这场纷争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记,但其中的兴衰荣辱已成为过去,不堪再提。
整首诗以周易为视角,深入描绘了袁氏纷争的谋略与命运,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变幻。
(三)《三国演义》第32回名为“夺冀州袁尚争锋,决漳河许攸献计”。以下是其梗概、主要人物、经典诗句和典故:
1. 梗概:
袁尚袁谭起纷争:袁绍死后,袁尚自恃勇猛,在袁谭的兵马还未到达时,就独自引兵数万出黎阳,与曹军前队交锋。张辽出战,袁尚与张辽交战不到三个回合就抵挡不住,大败而逃。袁绍听闻袁尚战败,又受了一惊,旧病复发,吐血数斗后昏倒。刘夫人请审配、逢纪到袁绍榻前商议后事,袁绍以手指表示让袁尚继承,随后袁绍大叫一声,又吐血斗余而死。
袁谭袁尚矛盾升级:审配等人立袁尚为大司马将军,领冀、青、幽、并四州牧,并向袁谭报丧。袁谭得知父亲已死,与郭图、辛评商议。袁尚让袁谭为车骑将军,并让他作为前部去对抗曹军,自己随后调兵接应,但只给袁谭拨兵五千,且这些兵还被曹军在半路坑杀。袁谭大怒,责骂逢纪,欲斩之。郭图建议先留逢纪,等破曹之后再争冀州。
兄弟相斗曹军得利:袁谭、袁尚、袁熙、高干与曹军交战,屡战屡败。曹操分路攻打,四人皆大败,弃黎阳而走。郭嘉建议曹操举兵南向荆州,以候袁氏兄弟之变。曹操依言,命贾诩守黎阳,曹洪守官渡,自己引大军向荆州进兵。袁谭、袁尚听说曹军自退,便相互庆贺。之后袁谭又心生不甘,欲杀袁尚,袁尚得知后引兵攻打袁谭,袁谭大败,退入平原坚守。袁尚三面围城攻打,袁谭与郭图商议向曹操投降,让曹操攻冀州,袁谭再引兵夹击袁尚。
2. 主要人物:
袁尚:袁绍的小儿子,在袁绍死后继承了其职位。他自恃勇力,但缺乏谋略,在与袁谭的争斗中以及对抗曹军的过程中,决策多有失误。
袁谭:袁绍的长子,对袁尚继承父亲的职位心有不甘,与袁尚之间矛盾不断,为了争夺冀州,不惜与曹操联合。
审配:袁绍的重要谋士,在袁绍死后辅佐袁尚,对袁尚忠心耿耿,积极为袁尚出谋划策。
逢纪:袁绍的谋士,在袁尚与袁谭的争斗中被夹在中间,后来被袁谭所杀。
曹操:本回中曹操作为重要的一方势力,利用袁氏兄弟的纷争,坐收渔翁之利,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郭图:袁谭的谋士,为袁谭出谋划策,但他的计策也并非都是良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袁氏兄弟的矛盾。
辛毗:辛评之弟,平原令,后来作为袁谭的使者去见曹操,向曹操分析了袁氏的形势,促使曹操决定回军攻打冀州。
3. 经典诗句:本回中有诗描述袁绍: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更怜一种伤心处,家难徒延两弟兄。”此诗对袁绍的一生进行了概括和评价,指出他出身名门望族,年轻时意气风发,广招人才,拥有众多兵马,但最终却未能成就大业,如同羊质虎皮,外表强大,实则软弱,遇到事情胆小如鸡,难以成功。最后感慨他死后,两个儿子却陷入内斗,令人伤心。
4. 典故:
引狼入室:袁尚在被袁谭攻打,支撑不住时向曹操求救,这一行为无异于引狼入室,让曹操有机可乘,得以进一步侵占冀州等地。曹操本就是袁氏的敌人,袁尚向曹操求救,虽然暂时缓解了自己与袁谭的矛盾,但却给了曹操进攻冀州的机会,使得袁氏的势力进一步被削弱。
拈阄定计:袁谭向袁尚索要审配、逢纪二人作为辅助,袁尚不愿两人都离开自己,于是让二人拈阄,拈着者便去辅助袁谭。这一情节体现了袁尚在处理与袁谭的关系时的无奈和犹豫,也显示出袁氏兄弟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需要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的地步。
二、《周易视角下的袁氏纷争:夺冀州与决漳河的谋略与命运》
在《三国演义》第 32 回“夺冀州袁尚争锋,决漳河许攸献计”中,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争夺与智谋较量正在上演。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深度解析这一情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人物行为、局势变化以及命运的纠葛。
在这一回中,袁绍的离世引发了袁氏家族内部的巨大动荡。袁尚和袁谭这对兄弟,本应携手共进,却因权力的诱惑而陷入了激烈的争斗。这种兄弟相争的局面,恰如周易中的“睽卦”所象征的背离与冲突。“睽卦”中,火向上炎,泽向下润,两者相背而行,代表着意见不合、相互背离的状态。袁尚与袁谭之间的矛盾,正体现了这种背离的力量,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惜兵戎相见,使得袁氏家族的势力逐渐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