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盼儿村里,大年初一的时候,晚辈不仅要给自己家的长辈拜年,还要给其他家的长辈拜年,而且不是普通的祝贺,是要跪在地上磕头的。也不知道周泽家里有没有拜年磕头的习惯,不过周泽如果不给父母磕头的话,孩子应该也不需要。
不过,到别人家磕头也是有讲究的,出场的必须是家里的男丁,比如大爷会带着海洋哥和他的儿子,父亲也会跟着一起。李春梅和李盼儿因为是女孩,初一早上就不用像别人那样满村的跑。不过,到村里磕头也是有好处的。李海洋和李圆满小的时候出去磕头,每次回来口袋里都能装满好吃的,有时候是瓜子和糖果,有时候是橘子香蕉之类的。他们会特意穿上口袋大的衣服,省的装满了还要跑回家一趟。
以前奶奶在的时候,李盼儿和李春梅还要到大爷家给奶奶磕头。而且是一早上起来就要去,磕完头还能拿到压岁钱。虽然压岁钱通常都会被母亲收走,但拿到的时候还是很开心的。如果她们去的晚了,还会看到别人来给奶奶拜年。他们一个个拖家带口,见到奶奶,不管地上脏不脏,都会齐刷刷的跪下,说些祝福的话,那场面着实壮观。奶奶平时在家是要做饭洗碗的,但周一早上,大娘什么都不让她做,就让她坐在堂屋的板凳上,等着吃饭,等着别人来给她拜年。大爷也会在家里招呼着前来拜年的兄弟和小辈,等到吃完饭才会带着儿子、孙子到别人家去。
农村过年要比城里热闹很多,除了吃饺子、拜年以外,还要写对联、贴对联,炸东西,准备各种好吃的。
而且,吃饭要放鞭炮,贴对联要放,守岁要放,女儿回娘家了也要放。到了什么时间,只要听到鞭炮声,大家就能猜到别人家在做什么。李盼儿记得,她们家邻居几乎每年初一都是第一个放鞭炮的。有时候她还在床上没起来,就听到隔壁的鞭炮声响起来了,接着就是母亲的呐喊:“都几点了还不起来,人家早清子饭都吃好了!”
印象中,李盼儿好像也没磕过几次头。李春梅不愿意给父母磕头,李盼儿也跟着不磕。等到奶奶去世以后,她们过年就不去大爷家了,从此就更不用磕了。
在农村,还有一个重要场合是需要女性磕头的——那就是结婚。
农村的婚礼虽然不像城里这样隆重,但也是有自己的一套章法的。参加婚礼的宾客除了村里沾亲带故的乡亲,还有一部分是远方的亲人——他们的礼金要比常人多出许多来。为了表示感谢,新郎官和新娘子需要跪在一张铺着被子的席子上,给那些亲戚朋友行磕头礼。村里会有执事负责婚礼的大小事宜,也包括婚礼的主持。他会根据亲疏远近,逐一念出亲戚朋友的名字,并且报出礼金的数目,每报出一个名字,新人就要对着宾客们磕一次头。
李海洋和两个表哥结婚的时候,李盼儿都去看过,磕头礼的现场挤满了人。有些是送礼金的,有些是去看新娘子的,有些是凑热闹的,也有些是去看看新人能收多少礼的。李盼儿经常会听到那些长辈谈起,说谁谁谁才给了多少钱,谁谁谁很大方之类的。所以母亲说她给一千太少了,让她给五千的时候,她也没有说什么。她不介意别人说什么,反正她也听不见,不过母亲就生活在那个圈子里,她就算是给母亲一个面子。
当然,还有一个场合也是需要女性磕头的——自然是葬礼。
都说死者为大,这时候就不分男女老少了。辈分长的就过来作个揖,辈分小的就要跪在棺棚前磕三个响头。李盼儿奶奶走的时候,她看到很多人都前来行磕头礼,男性普遍严肃,女性则大部分哭天抢地,把现场搞得特别悲伤。李盼儿开始以为她们是真的悲伤,但等到行完礼以后,她发现她们抹一把眼泪,又能继续跟旁人有说有笑,好像人的情绪可以随意转换,顿时觉得神奇。
她跟奶奶不亲,所以当时也没有多少情绪,注意力基本都在别人身上。
大概也是因为不亲,她见了棺材和到处白色的花圈和孝衣,晚上还吓得不敢睡觉。
父亲走的时候就完全相反。她为父亲守灵,为父亲迎来送往,除了悲伤,没有任何其他杂念。
不知不觉,父亲都离开五年多了。
她也早已穿上了婚纱,成为了别人的新娘和母亲。
“奶奶!新年好!”
“好好好!”
“爷爷呢?”
“爷爷在吃饭呢?给,大孙子给你说话呢!”
“爷爷,新年好!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百年好合,长命百岁!”
李盼儿心里一惊:什么鬼,百年好合都说出来了?幸好没说早生贵子,不然她都不知道该怎么帮他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