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斗拿出一张图向诸葛亮摊开:“丞相,汉中作为生产基地,以后不仅要成为联接蜀中与关陇的节点,也会是蜀中产物通向襄阳和南阳盆地的出发地。”
那是一幅地图,诸葛亮看见那上面划着两条线,一条从成都到汉中到五丈原,另一条从汉中到襄阳。
这几条路线,诸葛亮自然早已熟记,当下便道:“陛下,金牛道跨巴山,褒斜道越秦岭,一路高山深谷,道路崎岖难行,而自汉中至襄阳,沿汉水而下,亦艰险绵长。”
“丞相,如果高山峡谷可以一跃而过,天堑可以变通途呢?”刘阿斗又拿出一张图。
诸葛亮打开一看,觉得有些眼熟:“藤索桥?”
那图上确实画着一座桥,桥体由长长的藤索连接两端高处,底下为深谷。
这种桥,诸葛亮曾经见过,那是在早些年平定南中叛乱时,那些土人生活在深山,经常可见到他们用长藤编成长索,固定两端,桥面用藤蔓编织成网,或铺上木板,人可以藉此桥到达河谷对岸。
只是,这种桥最长也不过百尺,而且由长藤编织,不能承受太大的重量,而且桥身晃荡,马匹车辆无法通行,外人一踏上桥面,就会觉得头晕目眩,站立不稳。
刘阿斗对于诸葛亮的反应一点都不意外,因为这种桥的设计,最初就是受藤索桥启发的。他指着那拉住桥身的“藤”索道:“丞相请看,这些不是草藤,而是铁链。这种桥,叫悬索桥。”
刘阿斗之所以画成铁链而不是钢索,是想到三国年代,应该是生产不出高强度高韧性的钢索的,但铁链肯定可以,因为按书上故事,东吴就造大铁链横锁长江,妄图阻止晋军船队沿江而下。
诸葛亮聪明绝顶,经常有巧妙构思,是绝对的顶流机械设计大师,制造过诸葛连弩,木牛流马等巧物,当下立即想到,如果用铁链悬吊承重,那肯定要比草藤强上千倍万倍,承载大队人马通行,也不会发生桥断人亡的事故,只是,悬索毕竟是可变链接,还是会剧烈摇晃啊。
且慢!看皇帝所画之图,这桥面笔直,根本没有如南中土人所造藤桥那样,因为草藤的自重和柔软,呈现出两头翘的关况。
是了,既然由铁链悬吊,承重力大大增回,桥面本身自然也就可以增加固定材料,譬如直接由长木造横直桥身,两端锁定,就可以使桥身平稳,人和车在桥上行走,就如履平地了,如此一来……
诸葛亮目光离开图纸,抬头望向刘阿斗:“陛下,这种桥身承重,可以造多长?”
刘阿斗回道:“一两里长,应该没有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