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三章 故乡遥遥(1 / 2)于花深处首页

“仲夏,这些……都是贺词?”万知翻着单独一摞的文书,边看边笑,“都挺能写啊,怎么还有重复的。”

“应付应付得了,都知道没人看。”袁成复也不抬头,“过年了你再看,还多呢。”

“哎,你那几个好哥哥没给你写封?”万知嬉笑着凑近看人批奏,果不其然被人呛了一声。“你螃蟹少吃了?少搁那儿怪声怪气的。”袁成复把原先的批示撕了,重新誊写一遍,“刚好你过来了,替我跑一趟。”

“替考的案子?”

“对,栾川县,我都差点把这人给忘了,你跟大理寺的人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闹这么大?”

“架不住文章写得太好。”

万知点点头,笑着说一声得令,还没拐出书房又被叫住,得了一张批过的礼单,让他安排人接一下。“影青瓷啊,这玩意儿好啊,我在江州都没捞着欣赏欣赏。王大人从哪儿弄的?叫学生送的?”

“自然。不过也不算他的心意,是江州刺史肖文的。”

万知又看看别的礼品,个顶个的宝贵,“单要这一件儿?”

“这东西,去年肖文就说送先帝,先帝让再塑几只凑成一套九件。他既然喜欢,我便取来给他装点酒水,敬了去。”

父辈的爱恨渐渐展开,阅历增长,许多事情即便不理解,也会慢慢学会接受。万知了然,拍拍袁成复的肩,让他等自己消息。

接礼往往是臣子把礼品送进指定宫门,再到某处交由宫中侍卫,一般就在宫城的最外层。万知带人去王经昇宅邸验货,再登记当日进宫的人数姓名,差人交给孙奇微,让禁军定好时刻,这事儿就算结了。

去大理寺之前,万知绕道李明劼宅邸问那千两的酒具可送到,管家说前几日刚有人上门送来。他趁机打听这李大人可跟京城哪位胡大人关系颇密,说这瓷器便是送予他的。管家思索一时,说确实有一胡姓朋友常来书信,不过不在京城,在甘州。

往栾川带一录事即可,寺卿杜宇叫少卿也跟着万知跑一趟。杜宇知晓万知为皇帝近臣,不日接任大内统领,案件原委也没甚隐瞒。

那顶替之人所写文章已是多人传阅,皆以为文笔老辣尖锐,是个人才,不说主考官王尚书想捞一把,丞相也有几分惜才之意,是以案子送上了陛下书桌。此去,还需多加留意此人品性。

去年举手之劳,没想到真保下个人物,万知不禁纳罕刘敬宣又经这些曲折,老君山的道长是否随手也算到了。

年中新皇即位大赦时刘敬宣获释出狱,按理三年内不得应试,恰巧县丞之子今年进了省试,县丞知其子不成器,必然榜上无名,便想到让刘敬宣冒名顶替,给自家小子捞个一官半职,也借此宽松刘敬宣明年的参试资格。

此等辱没读书人清白之事,刘敬宣自然不做,不妨老孝廉带了县丞的一百两现银来做说客,劝其考虑自己家境。小儿太小,养育不易,这一百两就当供其一年读书的花费,去了考场只需发挥三四分水平,权当提前熟悉流程。

于是刘敬宣将此事应下,只是当他看到考卷,治边,联想个人遭遇,胸中波涛难寂,下笔如有神助,一气呵成,质问与思索在一方白纸不加掩饰。

人不和,所谓复兴汉家荣光,实为劳民伤财,皆为空谈。

刘敬宣显然早早做好事发的准备,考完不久便让妻子带上银两抱小儿回了娘家,自己在家如常劳作,只等官差上门。

证据确凿,除非县丞能指认刘敬宣绑架或杀害了自己的儿子,这罪就能只在刘敬宣头上。

事情前因后果俱明,一来二去,刘敬宣在栾川县衙也成了名人。万知和大理寺少卿相继听取一些官员,包括县令、县丞,和曾经看守他的狱卒对他的看法。又取其家中所存狱中所写诗文,少卿看后,确认此人应试文章非妙手偶得,便征求万知下一步的意见。

“圣上既叫万大人来,这事就确有转圜余地。眼下县丞正式罢令未至,他也交了官印,老实在家避人,这雨天,过得还是舒坦。可惜刘生还得就着牢房里那豆大的灯光,在发霉的茅草堆看书了。”

万知爽朗一笑,替少卿撑了伞,“今年雨水多,难不成大理寺还能给他铺个新被褥?”

带着一叠在草纸上工工整整用蝇头小楷写就的文章,二人又去了县衙牢房。

刘敬宣却在睡觉,狱卒喊他,他也不起。

少卿问:“刘生,都说你好读书,待人有礼,今日再见,怎如此惫懒?”

刘敬宣朝二人虚虚行个礼,“敢问大人,生与死,辗转反侧,这书怎能读得进?”

“可你写得那般畅快,又如实认罪,我们还当你问心无愧。”

“在考场,刘某以为大丈夫生于世,自己该有所作为;回家见了妻儿,小人热血陡凉,公堂之上万般懊悔,只期坦白换来从轻发落。”

“不见得吧。”万知抱剑靠在潮湿滴水的门栏上,“我看你对这狱中生活熟门熟路,并无多少怨愤。”

刘敬宣并不在意这般嘲讽,“怪只怪小人太逞意气。”

“你是聪明人,少卿大人更是。本来板上钉钉的事,现在钉子松了。”万知笑了,手边剑一动,出鞘了几寸,“意气,吾辈该有。但我现在问你,心里有几分悔意。”

刘敬宣在角落里,离牢门还有好几步,却被突然而至的冷风激得浑身汗毛倒立。他不敢妄动,一番内心挣扎,站起来拍拍囚服沾的稻草,毅然下跪,“刘某无悔。我,谁都对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