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于错愕中,黄飞虎的感受却是,大王说话都不行,那他怎么和兄弟们交代?虽然兄弟们还没和他说什么,但这样更憋屈,他还什么都没做啊!
谁也想不到黄飞虎居然没戏,文臣幸灾乐祸起来,其他武将开始了叹气、叹息,在意外、诧异后,则考虑起自己来。
他们的机会呢?会不会有机会?谁有机会?
太师口中的叛乱“一年可定”,无人怀疑,只有子受在太师言毕后,继续出声,且似乎有某种坚持道:“太师,可多多挑选精兵良将。”
上下皆知太师的霹雳手段,而太师也有绝对的自信,谁都能看出来,大王开始想要推荐黄飞虎,太师其后却否定,或许这就是原因。
任何人都未觉得有何问题,更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并且对太师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怀疑,其他人觉得如此,大王更应该觉得如此才对。
作为太师,不仅是大商之师,更是大王的老师,以大王对太师的了解,应该从始至终都十分信服才对,并且应该比他们还要信服。
如果是原来的子受,确实对闻仲十分信服,从未有过一丝怀疑,对他们而言,大王此刻却觉得不妥一般,临行远征,大王不会故意去触太师眉头,更不会去质疑,那这就是大王在给他们机会了。
对他们而言,也只有如此才能解释了,不由感恩起大王来。
心心念一展身手的机会,时机到来,谁想错过呢?
平常大王对他们这些武将不甚在意,也不甚关注,这次一定好好表现,报答大王。
可能大王也是在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在他们看来,跟着太师,袁赴通也是顷刻覆之的角色,如果知道真实情况,恐怕他们就不会这么想了。
免不了到时损兵折将,身陷北海,不得脱身,如无特殊之法,想尽快结束战事,是不可能的。
多挑选些精兵良将,是他仅有的一点建议,太师应该会听,但对整体应该没多大用处。
兵将再多,也抵不住仙灵神佛,更抵不住圣人,圣人智慧在背后施展阴谋,仙佛虽然会出场,但不会暴露自己,弟子只会暗中行事,关键时刻再行事。
但这些也足够给太师造成足够的麻烦,怎么让太师避免这些,才是关键的。
派遣太师出征,对方早已料到,才会设下种种的局。
若非闻仲带兵平叛,其他人也平定不了。
无论他怎么选择,都是无解的死局,太师在朝,叛乱无法平定,太师不在朝,局面混乱,怎么都会给他这个大王造成麻烦,让大商越来越乱!
要想解决,就得像太师说的那样,一年就平定叛乱,有足够的时间回朝,解决麻烦,他也有了帮手。
但要做到这样,就不得不与阐教或西方教正面交锋了。
他有哪些实力和资本呢?凭借凡人之躯,硬刚阐教和西方教,虽然用时十五年,却也最终平定了袁福通。
可以知道太师之猛。
他能倚仗的只有太师,太师也是他最大、最有用的倚杖。
所以圣人的阴谋很明显,就是为了让太师离开他的身边,这样大商就缺一柱石,可以从内部破坏大商,同时外部拖疲、拖垮大商!
所以他一开始就得破局才行,不然他很难走下去。
必须让太师就有所警觉,不被阴谋诡计针对,不避针对才行。
原来子受和太师不知道,才空耗了时间,空耗了力量,现在他当然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在这十五年间,阐教、西方教派了多少人不得而知,经历了多少场战斗,同样不知道,闻仲始终在疲于奔命的为大商救火,始终未与子受好好沟通,这也是致命的遗憾与缺陷,一开始就应该与太师商量好,并应该多与太师合计才对。
帝辛也是傻了,才放着闻仲这个大挂不用,闻仲也是疏忽了,没问清帝辛有哪些问题,找到症结所在。
反正是可能都想着可以回来再说的,却不想闻仲这一去就被拖住十五年,刚回来由发生了东海平灵王叛乱,又马不停蹄去平叛,之后叛乱不断。
闻仲充当了消防员的角色,始终在救火的路上,以致刚扑灭一地,另一地又起,哪还有什么时间?
和帝辛说话都有限,沟通就更没时间了,所以很多问题根本就不清楚,不知道。
两个在平叛期间,互不书信往来,互有不知,互有所不闻,帝辛不清楚前线,盲目乐观,闻仲自信一定拿下袁福通,不寻求帮助,也得不到朝廷支援,只是每日定时钱粮输送。
其实就是耿直boy的做派和风范,以为相互托心,相互掏底,实际上互不坦白,互不知道情况,完全是主观和头铁。
如此,时间、机遇、资源被迅速荒废掉,在西方教和阐教的扶持下,袁福通迅速做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闻仲历经15年才得以平息叛乱反商。
太师虽不至于率尔应战,但遭受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还要与太师时时保持沟通才行。
那就从现在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