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小狗杨锋给他们取名毛毛和豆豆,看着它俩在玉牌空间内的生活也已经逐渐习惯,并没有什么不适应的状况,活泼好动的它们比在外界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只不过这些情况杨锋知道是因为空间里时间比外界快的缘故,不会有任何担忧。
一夜无梦,早起来之后,杨锋立刻把房间退了,找了一家米线店吃早餐。
米线对于滇州人来说,就如同面食之于陕州人一样,已经融入了滇州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杨锋在沪城一年多没有回来,第一件事自然是好好吃一顿地道的铜锅米线,解解馋。
在吃米线的时候,街面行人也越来越多,背着背篓的乡民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给清晨的县城带来了一道道亮眼的风景线。
滇州是全国拥有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份,拥有25个少数民族,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少数民族。众多的少数民族都拥有着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这使得滇州的民族风情成为了滇州旅游最重要的一张名片,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众多游客。
吃完热气腾腾、酸辣可口的铜锅米线之后,杨锋到了汽车站,搭了开往镇的中巴。
杨锋老家所在的镇子距离县城86公里,是三江并流区域的腹地,也是滇藏茶马古道主要的物资集散地,是滇州地区有名的古镇。
只不过随着滇藏公路的开通,茶马古道在解放后逐渐没落,杨锋老家早已经不复当年繁华的景象,这也是茶马古道众多交通重镇的一个真实写照。
杨锋的老家在镇子的附近,和镇子隔着奔腾不休的澜沧江隔岸相望,在镇子下车,也就意味着杨锋到家了!
杨锋走在新修的砂石路,砂石路还很崭新,踩在面有些硌脚,顺着记忆中钢索桥的方向行走,他记得前世这个时候钢索桥已经修好了,杨锋很清楚无论是钢索桥还是砂石路对于这里来说,已经是极好的交通条件了。
砂石路在郁郁苍苍的树林里穿行,虽然中午的太阳很大,但是杨锋丝毫感觉不到热,倒反有些凉飕飕的。
树林里的小动物不怎么怕人,杨锋看到几只松鼠爬在树枝,用贼兮兮的眼睛盯着他,倒是让他一路来的疲惫一扫而空。
很快,走出树林的杨锋顿时被眼前的景象给吸引住了!
在这里,两座巨大的悬崖牢牢地把倔傲不逊的澜沧江给夹住,而不断挣扎的大江让这段仅有百八十米的江面充满了咆哮的怒吼。震耳欲聋的浪涛声以及不断飞溅的白沫,都让人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股来自于青藏高原的伟大力量。
波涛汹涌的澜沧江,让老家村子下游10公里之内根本就没有任何合适的渡口,澜沧江西岸两个乡、三十几个行政村四万多名乡民只能通过游渡口进出大山。
这座横跨两岸的钢索桥的建成,给附近的乡民了带来巨大的便利,意义重大。
两座巨大的水泥平台分列于澜沧江的两岸,十数根巨大的钢索连接到了对岸,再铺木板形成一座钢索桥。
在桥头,还有一座砖石结构的小屋,想必就是看守钢索桥的乡民晚值班的地方,不过正值中午,这里铁将军把守。
在钢索桥桥头的碑文,杨锋再次看到了这座桥的情况描述,知道这是为了响应国家‘村村通’工程,滇州省市县各级政府共同筹集100万毛爷爷子修建了这座钢索桥。前世也正是因为这座钢索桥,杨锋才能够在前期的发展获益匪浅。
踏钢索桥,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确有其事,虽然前世杨锋已经走了无数次,但他还是感觉到脚下晃悠悠的,脚底陡然产生了一丝丝酥麻的感觉。
走到桥中央的杨锋试着往脚底下的江面看一看,赫然发现数十米下的波涛涌起的浪花似乎都要冲到了自己的眼前,实在是有些吓人。
前世杨锋发展家乡旅游业,这座长达106米,宽5米,拥有13根巨大钢索的桥梁和周围的澜沧江景致,就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景点。这种现代文明和自然环境完美融合的地方,引来了大批游客。
提着从空间拿了出来的行李箱,杨锋晃悠悠地从钢索桥越过了以往被乡民们视为天堑的澜沧江,踏了西岸的土地。
在这里,杨锋只需要沿着砂石路再走两公里,翻过一座山包,就能抵达老家的村子,那里留下了杨锋关于童年和前世的所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