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章 高考那些事(2 / 2)重生年代:我的文豪人生首页

王硕那小子虽然在外头,一个人硬杠着考试,但他心里明白,就算没人陪,他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夜里那一片星空下,有那么多和他一样有梦想的人,他们的心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紧紧连在一起。

王羽虽然没跟着一起闯荡,但他的心一直和弟弟在一起,每次弟弟往前走一步,他的心都跟着颤一颤。

这个冬天有点特别,不管是燕京的大街小巷,还是远方的异乡,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梦想拼命。

这场考试,不只是看谁书读得多,更是在考验每个人的意志、勇气和梦想。

考试第一天,阳光从教学楼的窗户里洒下来,照在每个紧张兮兮、专注的脸上。

考场里,笔尖划过答题纸的声音此起彼伏,偶尔还有翻卷的声音,这些声音在这个时候听起来特别响亮。

这一切都带着时代的味道,每一个小细节都在讲述着这个时代的故事。

第二天的考试,考生们走路都轻松了点,脸上的笑容也自然了许多。

试卷的问题还是那个时代的范儿,比起后来那些复杂的题目,这些问题简单直接多了。

就数学而言,简单举几题作为例子吧。

「求过两直线x+y﹣7=0和3x﹣y﹣1=0的交点且过(1,1)点的直线方程。

解:要找到过两直线( x + y - 7 = 0 )和( 3x - y - 1 = 0 )的交点,我们首先需要解这两个方程的联立方程组。

联立这两个方程,我们可以得到:

x + y = 7……(1)

3x - y = 1……(2)

将方程(1)和方程(2)相加,得到:4x = 8进而 x = 2

将( x = 2 )代入方程(1),得到:2 + y = 7进而 y = 5

所以两直线的交点是(2, 5)。

现在我们要找到一个同时过点(1, 1)和点(2, 5)的直线方程。我们可以使用两点式直线方程公式:

(y - y1)/(y2 - y1)=(x - x1)/(x2 - x1)

将点(1, 1)(即x1 = 1, y1 = 1)和点(2, 5)(即x2 = 2, y2 = 5)代入上述公式,得到:

(y - 1)/(5 - 1)=(x - 1)/(2 - 1)

简化后得到:y - 1 = 4(x - 1)

进一步展开得道直线方程:

y = 4x - 3

所以,过两直线的交点且过点(1, 1)的直线方程是( y = 4x - 3 )。」

看这题,是不是觉得,嘿,这小菜一碟?

别急,先看看下一题:

「(1)试用ε﹣δ语言叙述“函数f(x)在点x=x0处”连续的定义;

(2)试证明:若f(x)在点x=x0处连续,且f(x0)>0,则存在一个x0的(x0﹣δ,x0+δ),在这个邻域内,处处有f(x)>0。」

这题其实对高考的孩子们来说,有点跳大神,这是大学里实变函数或数学分析的范畴。

不过,稍微有点本事的,应该能解开,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

说到底,简单还是难,都是看人的。

这些都不重要,就罗列一组数据来证明吧,那年高考,570多万人参加,最后只有27.3万新生第二年春天走进了大学,录取率4.6%,竞争激烈得很。

拿2023年的高考来说,全国报名的有1291万,985大学录取率2.6%,双一流和211大学录取率5.6%,一本13%,二本40%。

这对比一下,差不多能摸出个门道来。

不扯这些了,咱们再看看那个正在高考战场上挥汗如雨的少年,王澍。

上午的数学考试,对他来说,不过是小试牛刀,轻轻松松。

到了下午的语文考试,那才是他展示文采的时候。

这科试题虽然直接,但也是对思维深度的一次大考验:

「一、作文:(本题满分为80分)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二、答题:(本题满分为20分,每一小题10分)

1.在下面两段文字里,“中国的脊梁”是什么意思?“这一类的人们”和“一部分人”在当时各指的是什么人?鲁迅在文中批判了什么谬论,是怎样批判的?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后面的河蟹了…)

2.把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参考题](上面的题目全部做完,并认真检查后,可以做下面的参考题。参考题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参考题的成绩不计入总分,不作为录取不录取的根据,只作为录取之后能否跳级的参考)

把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文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不算参考题,就三道题目。

高考作文题目对王澍来说,确实有点难度。

毕竟他实际年龄才16岁,人生经历还浅,要写“战斗的一年”,多半也就是些皮毛,所以他决定换个法子。

他先是扮成东方战场上的老兵,讲讲那些艰苦的日子;然后一转笔锋,说说他对祖国未来的憧憬,希望祖国能繁荣昌盛;最后,他又把镜头拉回到一个孩子身上,原来那战士,不过是孩子心中对已故父亲的幻想,表达了自己要亲眼看着祖国强大,还要亲手参与建设的决心。

至于后面两道题,王澍处理得更是轻松。

对他来说,对祖国的自信是满满的,文言文翻译对他来说更是小菜一碟。

他试了试参考题,虽然后来没跳级,但这是不是因为他年纪小,学校有顾虑,这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