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贾氏田庄。
栽种着土豆的田地边,早早的搭起了凉棚。
司农寺的官员,在凉棚中有说有笑,气氛很轻松。
吉时未到,人也没到齐。
随着午时将近,马车卷着烟尘冲到田间。
一身劲装短打的贾蓉跳下马车,跟司农寺的官员们见礼。
人群中,没有贾政的身影。
见他视线在周围徘徊,有一位司农郎中笑道:“爵爷可是在寻找贾郎中?今日家中有大喜事,他告假了。”
旁边的老郎中笑骂道:“你卖哪门子的关子?
元妃娘娘要省亲的事儿,贾爵爷还能不知道?
我们快点忙完,让爵爷能早点赶回去庆贺,才是正经。”
皇帝下到司农寺的圣旨,语焉不详。
只是说宁府的贾蓉发现了一种新庄稼,亦菜亦粮,产量颇高。
司农官员们笑骂‘姓贾的真是好运气’,心里其实没太在意。
多一种杂粮罢了。
每隔三五七八年,总会多一两种杂粮。
有的太娇贵,种植不易。
有的产量低,没有推广价值。
有的口味太差,牲口都不愿吃。
反正杂粮总有种种缺点,报个祥瑞也算锦添花。
五谷的名头喊了几千年,也没多出来一谷……
日头走到正中,吏员们在贾氏子弟的协助下,已丈量完土地,画成一亩亩的小方格,开始挖土豆。
旁边的大秤,实时计量,书吏在统计的同时,也会高喊出来。
“一担二——”
“两担七——”
“五担四——”
“九担六——”
随着产量破十担,凉棚中的官员再也坐不住了。
纷纷跑到称重处查看。
“多少了?”最先找贾蓉搭话的老郎中,急切的询问:“可曾称量错误,检查过秤砣没有?”
领头的郎中蹲下身,捡起一块土豆颠了颠重量,激动道:“不会有错,这两大堆,重量绝对超过了十担!”
话音刚落,用袖子将土豆的泥土擦了擦,直接送进嘴里,咀嚼半晌后,点评道:“口感细滑,无异味,此物是好的辅粮!”
当书吏报出二十担时,所有的司农郎中都开始生啃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