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虽说也是懂点知识,特别是刘宜孙,作为儒将刘平的儿子,自己的素养还是远高于武英的。
“郡王,我认为应该是:萧规曹随。官家既然下命广修堡寨,秦州也宜按照韩公的既定方略,把这秦州的城墙加固、抬高,以备不时之需。”
武英说不出这样的话,他的性格和他的姓氏一样,就是一个大老粗,不过外表倒是憨厚老实。
他感恩赵允初在好水川之战救他一命,便是死心塌地地服侍赵允初。
“俺也一样!”
赵允初听到武英的附和,突然想起了刘关张结义时关羽表明心迹后莽撞人张飞的话。
赵允初突然想到自己好像有点刘备的意思了。
“吾乃荆王赵元俨之后,太宗皇帝之孙。”
好在自己的堂兄还握有皇权,不是汉献帝。
赵允初凭着后世所学,还有穿越过来的这几年的经历,特别是在西夏军和西北军中的军旅生涯,对于治军、治边却也有自己的看法。
“宜孙,你说对了一半。”赵允初故弄玄虚。
“一半?那一半是什么?”
“我认为守好秦州城,要做到四个字: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
刘宜孙和武英顿时傻了,所谓“守正”好像还知道是什么意思,这“创新”便是后来人的词汇了,怎么也是觉得很洋气。
“创新就是革新,就是革故鼎新的意思。”赵允初急忙解释道。
两人豁然。
“一方面要高筑墙,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确实广积粮。我说的粮,不仅仅是粮食,还有水源。刚刚我们经过的府州之围,若是没有张公寿的及时营救,怕是没有被饿死,也被渴死了。”
刘宜孙和武英很是同意的点了点头。
“治军必先足食,足食必先养民。关西水土已远不如汉唐时的富庶,一场大战便能让各路的粮储耗光。没粮没饷,光靠关外输送,空耗民力,朝中也难支持。”
“郡王说得是。”武英立马接口道,“俺还在泾州的时候,吃过关东运来的麦子,也吃过蜀中的稻米,不过还是关中的谷子好吃。”
“有两个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
“什么?”刘、武二人问道。
“屯田和市易!”
“屯田?”
“市易?”
刘、武很是配合,两人一个人各说了一个词。
“屯田,解决的是粮的问题;市易,解决的是钱的问题,有钱有粮,方可出兵打仗。”
“对,对!”
刘、武两位好像想明白了一些。
赵允初说的安定边疆的方法,从古到今,一脉相承,也算不得什么独创的见解。但刘、武二人已被赵允初前面的话所打动,不住地点头,只觉得眼前的这位郡王实是有大学问,大见识。
“郡王高见!开办榷场,不但能抽取税入,还能顺便收些租佃,不用劳烦国中转运。更能让西境诸多蕃部亲附大宋,实是一举多得。不过...”刘宜孙欲言又止。
“不过什么?”武英接过话来。
“不过,来往边境有多少家回易商队,还有他们身后的官人们,都是不想开榷场,会妨碍到他们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