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汉杀李陵母和妻,李陵不得归汉,而汉悔之。”
赵允初说的故事涉及到汉武帝刘彻。
天汉二年夏天,汉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
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
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
但此时有传闻说李陵为匈奴练兵。
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
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
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
他成了一个不是太监的太监。
司马迁于是感叹: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赵允初看到赵祯若有所思,便继续说道:“而我朝先帝厚抚王继忠家,终得其用。当前刘平之事尚且不明朗,若是现在杀了刘平家人,而刘平也还活着,那刘平也将要和李陵一样,与我大宋为敌了。”
赵允初所说的王继忠,是宋真宗时期的将领,抵抗辽兵时陷落敌手,辽主爱惜其才,招入麾下。
后来王继忠穿针引线,促成辽国与宋朝签订“澶渊之盟”,宋辽化干戈为玉帛。
王氏留在宋朝的家人,也得到真宗厚待。
刘平的情况与王继忠有点类似。
“微臣正是此意。”一旁的贾昌朝附和道。
“不瞒你们说,枢密院刚给我送来范雍的急报,证实这刘平之事确是黄德和所害。富弼也上了劄子,说刘平引兵赴援,行不淹日,以奸臣不救而败,骂贼不食而死,应该体恤其家。”
“官家,我在延州曾亲眼见过刘平之子刘宜孙,在战场上并未发现老将军的尸骨,我怀疑老将军并没有战死,而是被李元昊活捉了去。石元孙也可能是这个情况。因为这样,更应体恤两家,已显我大宋皇恩浩荡。”
经过二人的劝说,赵祯仔细一想,觉得捉拿刘平家人的做法极为不妥,便撤了禁兵。
并分别赏赐刘平与石元孙家“绢五百匹、钱五百贯、布五百端。”
端,古代用于布帛长度名称。古代布帛二端相向卷,合为一匹,一端为半匹,其长度相当于二丈。
这也不是赵祯第一次这样听劝了。
想当初,刘太后死后,赵允初的父亲八王爷就恶语中伤,说赵祯的生母李宸妃是太后刘娥给毒死的。
当时赵祯大怒,派禁军火速为了刘府。
后来他亲自去验了棺椁,发现并不如赵元俨所说,对着刘太后的遗像说了一句:“大娘娘此生分明矣。”
宋仁宗比较软弱,但是耳根子软,能听得进去劝,大臣们吐沫星子喷到脸上也是不带着急的。
这放在明清的任何一个皇帝上,是不可想象的。
“前几日,朕已经派殿中侍御史文彦博、天章阁待制庞籍与张茂则前往河中府置狱,调查此事。明后天就应有结果了。朕想不到这李元昊竟如此强悍、多谋。一年前,初闻元昊叛宋,朝廷皆认为我大军压境,将如大象脚踩蚂蚁一样,现在不曾想竟是这般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