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章 “露一手”之后(2 / 2)上海凡人传首页

少年摇头。

“他过来准备招生两个学生过去,去他们学校读大学!免费!带全额奖学金!”

少年耸肩,并没有将之与自己关联起来。

直到当天晚上,躺在床上,睡思懵懂间,脑海里忽然如晴天霹雳一样闪过一个灵感!朱盛庸猛地坐了起来。

这是一间3.3米长、3.3米宽的房子,这也是一个四口之家的家。四口人蜗居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在当时并非特例。

跟那些住石库门、老弄堂的上海人相比,他们算好的。至少这10平方米的家,安在一幢四层楼内。

在蓬莱路,这幢四层楼,是鹤立鸡群般的存在。虽然共用厨房,好歹有抽水马桶,不必每天早晨捏着鼻子倒马桶。

父母是寻常双职工,母亲在电镀厂当出纳,父亲在同一个电镀厂当送货司机。母亲平和温柔,父亲英俊暴躁。

家里有一个在上海中学读书的聪慧异常的哥哥。

自认为资质平平的朱盛庸,最自得的,是他的“勤能补拙”思想。勤奋努力,勤奋思考。

这夜深人静的时刻,少年又思考上了。

招两个!带全额奖学金!的学生去美国读大学!

一时间他热血沸腾起来,思绪飞速盘算。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高考对他来说并不容易,要是他另辟蹊径,联系上今天来考察的外国校长,保持书信往来,是不是就可以挑选他去美国读大学了?

只要能拿到外国校长的通讯地址,他绝对有信心不断给对方写信,哪怕对方像长腿叔叔一样不回信。

早在读七年级的时候,他就不断寻找用英语写信的机会。他给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写信,给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写信……而且,还收到过回信!

一个来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交流处”的包裹通知单,在某一天被投递在他们家的信箱里。那个包裹里,足足塞了三十几本德语及英语书籍。

就是因为他在给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信中,问他们是否有适合初学者看的德文书单推荐给他。

德国领事馆寄来的书和杂志中,有一本德国刊印的《世界青年》杂志,里面录了一些渴望拥有国际笔友的人的姓名和地址。

朱盛庸从中挑了一个法国加莱的,一个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当笔友。其中,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那个国际笔友,是一位天主教徒,一位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婚礼公证员,很积极地给他回信,并且热衷于在信中跟他讨论国际形式。

写信……需要地址和收信人信息!

放学路过校门口时,特意看了一眼告示黑板。他倒是看到了“欢迎雷马坡大学罗伯特斯科特校长莅临我校”一行字,可全是汉字。身处闭塞的环境里,身边没有一个在美国的亲友,他该如何知道雷马坡大学的地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