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八十五章 史翠珊的剧本高参(1 / 2)剥削好莱坞1980首页

在一个理想的好莱坞世界,编剧的剧本都是有版权的认定的。而请人修改的剧本,也会传承有序,谁改得第几稿,贡献了多少最后定稿的文字,都是可以根据记录来找出来的。

但是实际上的好莱坞,很多时候是充满了谎言和欺骗。绝大多数的剧本,确定版权的就是那个被大制片厂出钱预购的时间点,谁写的那一稿里大部分的内容,谁就是被法律和工会认定的编剧。

电影的导演,或者融资者,也会因为想要项目顺利开拍,而在剧本上说很多的谎言。有一些导演,其实并不擅长把剧本定稿,然后再开始拍摄,他们总是希望保留尽可能多的可能性,所以迟迟不肯锁定剧本,在开拍前,甚至开拍中,也要不停地修改,插入新的页面,做临时修改。

科波拉就是最典型的这样类型的导演,想要看到他拍摄的经典比如“教父”的剧本,其实那都是电影拍摄完成,甚至已经上映以后,电影公司为了再赚一笔钱而放出来的事后追认版剧本。其实是根据成片,然后再去反着修改的剧本。

这绝非“教父”开拍的时候,导演和演员能看到的版本,那个真实被用作拍摄的剧本,完全是杂乱的,要是你看那个版本,可能三分之一的戏都没有收录在里面,而另三分之一则修改了很多以至于认不太出来。

芭芭拉·史翠珊就是这样的一个导演,一方面由于能力不足,不足以管好一部电影开拍所要照顾到的方方面面的细节,也不是很有精力,或者说是意愿去管。

对她来说,可能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有人把这些琐碎的事情做好,自己只要决定那些对“艺术表现”有决定性作用的事情就好了。

另一方面,芭芭拉·史翠珊自己的艺术品味也不怎么样。她对哪些细节处理好了,能让成片的艺术性提升,也不是很理解。她自己那些看重的东西,在罗纳德这样经验丰富的导演看来,其实很可能不重要,或者换一个办法又能省钱又能出效果。

而且除此之外,芭芭拉·史翠珊还有一些私心,她老是想把自己对于爱情和亲情的理解,加入到这部电影里面。比如她扮演的英语教授,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和同事数学教授之间,缺乏亲密的行为。

又比如比主角漂亮的多的姐姐和母亲,有着很多她所不能理解的乱七八糟的男女关系。虽然每次危机到了最后,都要主角出面来帮忙解决,但是她们似乎还是比主角快乐的多。

当然,这样的内容和主旨,并非芭芭拉·史翠珊这样的新导演能够驾驭的。理所当然的,芭芭拉·史翠珊这样的著名明星演员,也就玩起了一些小花招,故意把这些想法藏起来,想要连哄带骗地让罗纳德和发行商三星影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先开拍,然后她就能说了算了。

当然,这样的小花招,是瞒不过罗纳德的眼睛的。杨燕子去了芭芭拉·史翠珊那里一趟,然后和好几位已经被史翠珊解雇的编剧和剧组人员一聊,就明白她在打什么主意了。

史翠珊推三阻四不肯给剧本,杨燕子很简单的,就从被她解雇的一位编剧那里,拿到了截至他被开除的时刻的剧本拷贝。

“这个剧本还是挺有商业的眼光的啊……”,罗纳德看到了剧本,翻阅以后的第一感受,就是这个叫做理查德·拉格拉文斯的编剧,水平其实不错。

剧本里没有太多的聚焦“男人到底是爱女人的头脑还是外貌”,这个芭芭拉·史翠珊特别在意的主题,而是加入了很多传统爱情喜剧的元素,比如两位教授是怎么互相从讨厌到欣赏的,女主角和母亲和姐姐之间的关系如何从矛盾到和解等等。

尤其是那位母亲的戏份,尤其精彩,对逝去时光和容颜的遗憾,以及对长相不如自己的女儿的爱,交织到了最后才有一次高光的展现。

果然,找来编剧的简历一看,这位的另一部作品,就是去年拍完,现在刚刚剪辑完在试映的,华纳兄弟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廊桥遗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的编剧。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梅丽尔·斯特里普。虽然有很多的业内人士不屑这部电影,还调侃有谁要看两个四十岁的中年人恋爱的故事呢?

但是这部小说的人气一直居高不下,是1993年的全国最畅销的书。自从1992年出版,一直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前十位置停留,到现在仍然没有退出的迹象。

这样的畅销书,累积的人气是令人畏惧的,罗纳德觉得肯定不可能和那些人说的那样会票房失败。上一次这样纯粹的爱情悲剧,还是1970年代电影整体疲软时代的“爱情故事”,卖座的简直像是黄金时代的电影。

打了几个电话,问了问几个看过试映的朋友,罗纳德得到的也都是溢美之词,表示自导自演的伊斯特伍德这次发挥一流,梅丽尔·斯特里普更是戏精上身,她演的中年女主角,都能让大学生男孩倾慕。

请理查德·拉格拉文斯来,罗纳德和他聊了几小时。情况就渐渐清楚起来。

芭芭拉·史翠珊肯定是有隐藏起来的计划,她在拿到理查德·拉格拉文斯写的那一版剧本以后,一开始也是大家赞赏的。但是一周以后,她就有了很多新的想法,要理查德·拉格拉文斯修改。

这种情况也并不罕见,一般来说看一个剧本都会有一定的蜜月期,过了以后发现问题,编剧也欢迎这种情况,可以进行针对性的修改。

之后,芭芭拉·史翠珊就把他请到了她的家里,就在那里随时“指导”理查德·拉格拉文斯应该怎么修改剧本。

当然,修改的方向,是很常见的明星病。女主角罗斯身上的毛病要减轻,她还不能像理查德·拉格拉文斯写的那样真的难看,得是有一定美貌,只是不会打扮。

罗斯是家庭里唯一一个有理智的女性,母亲就只会尖锐地嘲笑她长得不好看还不会打扮自己。

数学教授格里高利则还是希望妻子善于打扮,变得漂亮,更有吸引力。他虽然能够欣赏罗斯的高智商,但是还是肤浅的要外表的美丽……

总之,这些配角都是有缺点的人物,只有在主角罗斯(芭芭拉·史翠珊倾情本色出演)的引导和教育下,才会发现女主角的美……

这也是明星做制片人,做导演,做编剧最常见的问题。她们总是以为好的电影是要围绕身为明星的他们来展开故事的,好的品质和故事都要发生在她们身上才行。

其实,如果只是做明星的话,这样想也不是什么错误。很多好莱坞商业片都靠明星来撑起票房,理所当然他们是要占据所有的美好品质的。

但是,作为总揽全局的导演,这样思考就会出大问题。既然你已经如此完美,还有什么故事要讲呢?那些配角也都变成了只会衬托女主角,像纸片一样单薄,好像他们在剧本里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衬托女主角是多么的美丽(外貌和心灵一样美),女主角的智商是怎么凌驾于众人之上(比如英语教授也要比数学教授更聪明)。

最让理查德·拉格拉文斯生气的,是住在她家里修改剧本的这段时间里,每次理查德·拉格拉文斯都按照史翠珊的意见,修改好了剧本的一些情节。

但是转过天来,芭芭拉·史翠珊就不知道从哪里获得了一些“高参”的意见,她就对剧本里应该怎么突出明星的形象有了新的看法。

反正“高参”总有道理,理查德·拉格拉文斯每次想用电影创作的规律来说服史翠珊,第二天都被她从“高参”那里学来的理由给反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