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 天梯村(1 / 2)季候造物铺首页

因为不方便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柏珩将杨老伯与老伴在咖啡厅的合影洗出来后,请武莼转交,并通过经纪人盖哥,匿名向杨老伯儿子治病的医院捐了一笔巨款,承担了医药费。

随后的几天,除了陪父母,柏珩都在参加音乐剧的彩排,而武莼则帮一个怀孕的同事去采访“天梯村”上的乡村振兴项目。

“天梯村”村如其名,坐落于海拔约2000米的山坳中,从山底到山顶村庄海拔高差超过了1500米,悬崖峭壁间的“钢管天梯”是村民往返村庄的必需之路,因此这个在陡峭天梯之巅的小村庄便被大家称为了“天梯村”。

“妈呀!莫挨老子!”年近40的摄像记者徐超正手脚并用,颤颤巍巍地攀爬与地面近乎垂直的钢梯,在他前面同样胆战心惊的武莼,在攀爬的时候,一只脚不小心往下踩滑了一步,碰到了老徐的手,吓得180斤的大汉惊叫连连。

其他媒体的先遣采访部队已经到达山顶,通过放飞无人机俯瞰,空旷的大峡谷云雾缭绕,陡峭绝壁贫瘠荒凉,贴着悬崖而上的天梯就像一根蜿蜒曲折的钢藤,而穿着红色冲锋衣的徐超和穿着黄色登山服的武莼,仿佛两颗挂在钢藤上缓慢移动的番茄和柠檬,弱小而无措。

经过1个多小时的生死攀爬,武莼和徐超终于爬完了最后一根钢管,当双脚踏在平地上的那一刻,武莼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腿肚子不停打颤,完全不敢回头看天梯下深不见底的峡谷。

因为媒体的广泛关注报道,当地政府开展了积极的脱贫攻坚工作,目前“天梯村”已实现了“举村搬迁”,村民离开了悬崖之上的村落,住进了县城里的安置小洋房。

但是“天梯村”并没有荒芜,这里有峡谷、溶洞、温泉,不少旅游企业纷纷入驻“天梯村”,搞起里旅游开发,为“天梯村”村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是运作比较成功的乡村振兴项目。

今天武莼的采访对象是“天梯村”的网红导游阿花,一个年仅20岁的小姑娘,因为在抖音直播“天梯村”的天梯和美景,受到了大家关注。

“因为地势险要,之前我们村里都没有这种安全稳固的钢管天梯,都是烂木头和树藤搭的简易天梯,每年都有人死在这条天梯上。”阿花的脸被太阳晒得通红,有些干裂的嘴唇却没有颜色,大大的眼睛里是质朴无华的天真。

“之前,村里面几乎与世隔绝,大家把山上种的农作物拿到山下买,路途遥远,还危险,又赚不到什么钱,所以每家每户一年能有个两、三千的收入,都是不得了的了!”

阿花带着媒体团的记者们朝着“天梯村”的原址走去,边走边介绍了“天梯村”的往事,也谈起了对新生活的向往,“现在我们家光我一个人给旅游公司当导游,一个月就能有四、五千块的收入,眼睛不好的阿妈再也不用深夜在油灯下绣围巾去买了,大家现在常提的乡村振兴,是实实在在让我们天梯村振兴了!”

走过杂乱无序的破败泥胚房,媒体团来到了大峡谷旁临空建起来的漂亮的玻璃民宿,站在民宿的玻璃平台,下可观缥缈峡谷,上可看满天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