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有难民数百。不过虢城一个小城就有居民若千虽然听着不多,但在这个年代也算大城了,后世的一个小镇可能就有数万人,但此时人口基数远没有后世那么多经过上千年的历史人这个族群才得以繁衍生息有亿数。
而数百难民其实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城镇。
这些难民大多不识字,就算其中有识字之人学术也不会太精通除非有落难的贵族不过这些贵族就算落魄大多也都心高气傲,肯定不会到一个小府上做一名名不见经传的食客他们会去各国公孙将相的府上请求依附。
郑文收人不是毫无要求有些难民为了要那一钧粮食,会把自己的孩子岁数说大或者说小并不如实相告。而这个时代的技术也不太发达,她身边也没有那种看骨相便可辨识出年龄的神医,所以只能靠身高和面相大致猜测。
不过这些孩童大多都因为长时间的饥饿,长着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比郑文印象中的十岁孩童矮上许多长得还不如九岁时阿苓的身高。所以她们只能大致猜测。
郑文让人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棚户只放了几个案桌和厚地毯,让阿苓和七娘子去登记愿意进府的人,也算另一种形式的卖身契,每卷竹简上会写上卖身之人的体貌特征及一些善于辨别的特点。一些贵族会为了束缚奴隶,以防他们逃跑,会在他们的身上刻上奴字有的甚至就刻在脸上,贵族身份不同雕刻的刺印也会有所差异,这样可以让其他的人容易辨别逃跑之人为哪家逃奴。
在一位孩子签了卖身契后,阿苓让身旁的霍仲把已经称好的一钧谷物交给对方,渐渐地也有人逐渐围了过来。
虽是乱世,大多数人也不愿为奴,有些主家对买卖的奴隶十分严苛,基本上不把他们当人看。就算在乱世中,如果未到绝境一般这些农人是不会自卖为奴的,这相当于未来的数几十年自己的性命都拿捏在主家手中,而且奴隶一般是没有自己的私人财产的,这一条尤其严苛。
七娘子看不过那些哭哭啼啼的孩子,忍不住嘀咕几句“哭些什么,我阿姐愿意买下你们是你们的幸事,再说我们府上待奴仆极好,又不会随意打杀。”
一旁的阿苓抿着嘴不说话。只是摸了摸那些孩子的脑袋,对着他们轻声道“不用担心,我们女公子为人人善,对仆从都很好的。”她当时自愿卖身女公子时,心中不是没有害怕过,可是家中窘迫,阿翁出了意外,她必须撑起这个家,幸好女公子为人友善,从不苛责下人,而当时出城时十分慌乱,她根本不能回家看一趟,也不知现在家中弟妹如何。
七娘子恐怕是理会不了那种无助彷徨的。
这时有一位妇人被人扶着走了过来,两个人都很瘦,这位妇人的脸颊两侧几乎都凹陷了下去,扶着她的孩童大约只有七八岁的模样,是一个男孩,长得像只老鼠,太瘦了。
听到七娘子的那句话后,忍不住问了一句“这位小娘子,敢问你们府上买卖僮仆是去干什么的?”一些不过十岁左右的孩童,放在家中也干不了什么重活,有这些钱还不如买几个壮年男人,也好干活。她是担心这些贵人把这些孩童买下后有其他的用途。
七娘子被这句话问的一愣,半晌都没回答出来,她怎么知道郑文要这些孩童去干嘛,而且就算她问了她三姐也不一定会告诉她,她呆怔片刻后看见那位妇人的眼神都变得不对劲后,只能看向阿苓求救。要七娘子说,郑文最信任谁,一定是她从乡下带回来的阿苓,她有时候觉得郑文待阿苓格外的不同,不像是对待一般奴婢的态度,这种态度让她偶尔都会感觉到到嫉妒。
郑文正在与一位老翁讲话时,就看见阿苓突然带着一对母子走了过来,妇人大约三十多岁的模样,看着尤其苍老,偶尔还咳嗽几次,看起来身体不太好。
“出了什么事?”郑文停下与老翁的话头,看向面色有些犹豫的阿苓,温声询问。
阿苓踟蹰了一下,看了一眼身旁的两人正有些不知道如何开口,其中那名沉默的少年突然跪在地上,向郑文祈求道“求小娘子,我想带我阿母一同进府。”
郑文看向跪在地上的那名少年,并顺势向旁边移动了一步,侧过了对方的下跪后又沉默了一会儿,才让一旁的阿苓把人扶起来。
其实,她有时候非常怕这样的事情,下跪在这里有时候显得很天经地义,特别是下层向权贵时下跪,也许他们有时候都不知道这样跪着是为了什么。人的脊骨在这个时代像是被敲碎了一部分,天生的自尊感被阶级压迫住,难以觉醒。无论她面临这样的场面多少次,她都适应不了。
可是,她依旧不能答应对方的请求,如果放松一人,那么原则也就无从存在。她看向阿苓,觉得对方带这对母子过来肯定有她的想法。
果然,阿苓在她的注视下慢慢开了口“女公子,这位少年可能是耳闻则育过目不忘之人。”其实她也不敢确定,郑文以前曾在识字阶段私底下数次小声埋怨自己记忆不好,如果能过目不忘就好了,阿苓虽惊讶世上还有这种人,但是女公子说的话她还是认真记下来了。
刚才与那位妇人谈话时,问及那名少年擅长什么,对方半晌才说了句凡阅之物,见之不忘。当时她就想到了女公子以前私底下说过的人。
郑文也有些惊讶,事实上她以前听说过世界上有过目成诵之人,可是一直未曾见过,倒觉得离自己遥远的很,而且她记得历史上不少名人都被记载过过目不忘,像是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就非常厉害,不仅在天文学上取得重大成就,在机械学和地震方面都有研究。
这些记忆力极佳的人未伤仲永的话在某些方面很容易就会有些特殊的成就。
“你可识字?”郑文走向那名少年,轻声询问。
少年摇头,“小人家境贫寒,我阿翁是一名木匠,乃是野人,无从读书识字。”他看了妇人一眼,“现如今家中只有小人与小人阿母活了下来,还请小娘子让阿母随小人一同入府。”
郑文盯着这名少年看了一会儿,似乎实在斟酌什么,过了片刻她侧过头唤了一声阿苓,“你在地上写二十个字。”
阿苓瞬间便明白了郑文的意思,她取了剑持在手中,把地面抹平后在上面特意写了二十个复杂的字,这些字都为篆体,比后世的简体难很多,笔画甚多,郑文当时记起来也花了不少时间,现在还有一些字只能认识却不会写。
郑文对着那名少年道“你需要多长时间能把这些字记下来?”
少年垂首认真地看了一遍,大约只有十秒不到的时间,“小人已经记住了。”